转型者思维(雾风的幻想)

得到大学 | 思维模型课学习笔记及延展思考(03)

原创:雾风雾风的幻想

  老罗斯福总统【第三节 转型者:怎么处理转型困境】一、定义此类问题的边界1、一个共同体的事业,发展势头很好。2、传统模式不可持续,也不可一概否定。3、号召转型会有巨大阻力。二、本节事例1、20世纪初,美国要实现转型。老罗斯福总统以“请客吃饭”式的做法巧妙处理煤矿工人罢工事件。阐明转型并不是要摧毁旧价值,而是在原有基础上“调结构”,淡化旧东西,添加新价值,和风细雨地让大家认识到新价值的重要性。2、老罗斯福总统借助民意和司法手段,向垄断企业开刀,并最终取得制度层面的巨大胜利。以此说明,在强敌当前,矛盾复杂的局面下,如何找准切入点,精准打击影响改革的一小撮敌人,从而锁定全面胜局。3、老罗斯福总统和其后的两代接班人,不遗余力的推动各种制度和法律建设,从而最终完成美国的大转型事业。其含义是,好招法必须落实成强制度,只有这样,转型成果才算落袋为安。三、本节核心要点要点一:不轻言革命,大船不怕慢,只怕翻,转型应当稳字当头。白话版:只能耐着性子刮骨疗毒,不能一刀剁了胳膊重新长。要点二:转型成果主要不体现在具体的层面,而体现在共同体是不是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价值。白话版:给工人一笔钱让他下岗,他会找你拼命;给工人一笔钱让他创业,公司参股,他会感激涕零。要点三:转型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找到方法,也不是找到路径,而是找到一个制度延续性。这不仅需要即时的支持者,也需要未来接班人的持续贯彻。白话版:给孩子一条鱼,不如教他捕鱼,更应该引导他养鱼,最好能让他爱上渔业。


四、我的延展思考本课中明确给出了转型的三大基本原则:稳中求胜;给予新价值;形成制度延续性。国家、组织、企业和个人都会在各自的生命周期中面临转型问题。在转型运用这三个基本原则的同时,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:(一)先补全基础漏洞先别忙着转型,在转型之前先要检查一下原有系统中是否有明显的基础不足。必须先将这部分漏洞弥补上,即减小转型的系统压力,也避免转型后再补漏造成巨大的浪费。1、对于企业以我们公司为例。我加入时,正好赶上公司的第一次转型,目标是从实体产品导向的业务体系转变为服务导向的业务体系。但我却发现,公司在品牌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建设还形成体系,这是一个极大的系统漏洞。品牌和文化建设应该是从创业第一天就开始的,因为他们都必须通过长期持续投入和时间积累才能发挥效力,如果转型后再开始,将浪费大量时间,而且在转型后也无法借助它们的力量开展业务。因此,我建议公司暂缓转型步伐,先将品牌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补足。比如,设计公司的VI系统和MI系统、预设品牌战略方案、制定营销预结算机制和宣传规则等等。事实证明,这些成果都在转型中后期发挥了巨大的效力,不仅让转型更平稳,而且让企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。2、对于个人很多人在职业转型时,会先将目标职业的专业知识补足,比如看专业书籍或学习专业课程。但经验告诉我,更好的方法是:先分析目标职业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,将不足的补上,然后才是专业能力的学习。这会让职业转型的过程事半功倍。以我本人为例。我有两次职业转型,第一次是从编辑转职做活动策划(属于市场营销),当时买了不少营销书籍,但很多内容难以理解,就算勉强理解也不透彻,更不可能应用。后来我转变了一下思路,通过分析,我发现这个职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包括:写作、抽象、协调、谈判这四个基础能力。其中,写作能力我可以胜任,毕竟做了好多年编辑。其他三个能力当时都很弱,于是通过一些渠道得知,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可以有效增强抽象能力和协调能力,谈判也有相关的书籍。于是我先在这三个方向下工夫,等有了一定基础之后,再学习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就很容易理解,而且也能看得更深入。因此,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在转型前,最好先把一些必要的基础补足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。(二)先增后减,创造转型势能转型有两个基本动作,减法和加法。去掉无效的、陈旧的、冗余的是减法。创造有效的、新鲜的、稀缺的是加法。人们一般习惯破而后立,先减后增。但我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先增后减。1、对于企业企业转型,无论多么“温柔”,都会牵涉很多员工的利益,尤其是核心领导层,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阻碍,甚至让整个转型失败或走样。所以,必须先照顾到这些人的利益,才能有效的降低阻碍。最好的方法是先给他们新的希望和出路,保证既得利益的同时,用未来更大的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或手中的权利。比如公司转型到新赛道,那最好是先将支持转型的人投放在新赛道上进行尝试,等站稳脚跟,在慢慢削弱和转移旧赛道上的人。此时,旧赛道上的人已经看到了新赛道上可期的利益,就不会形成太大阻力。新赛道形成的势能会极大削弱转型的阻碍,所以要先增后减,而不是相反。日本明治维新能够相对顺利的成功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先给了旧势力(武士阶层)巨大的利益补偿,并给了出路,他们才会交出手中的权利。而清朝戊戌变法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,改革派一上来就要剥夺满清权贵的利益,还不给任何出路,对方不拼命才怪。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教训。2、对于个人对于个人来说,先增后减,也是有效的“转型”手段。大到职业转换,小到习惯养成,都是个人的“转型”过程,都适用这个方法。我们总是半途而废,总是喜欢躺在舒适区里焦虑,总是一边骂拖延症一边拖延。因为我们总认为转变的过程应该是“先减后增”的,但行动时却发现,减是减了,可却没增上去。比如,先辞职再专心学习然后转型。结果很多人辞职时很痛快,学习时很痛苦,最终灰溜溜的重操旧业,不过是换了家公司,却损失了大把的时间、原公司的积累和宝贵的自信心。再比如,先减少玩的时间用于读书,然后养成习惯。结果是玩的时候没玩够,读书时心理长草,总想着读完了怎么玩,最终耐心耗尽,不了了之。但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“先增后减”来降低难度。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,然后直接跨职业跳槽,完成职业转型。别觉得这样难度大,实际上包括我在内,身边几个转职成功的朋友基本都是这么做的,而那些试图先辞职后学习的人,大多数要么重操旧业,要么荒废很长时间才重新找到性价比与之前差不多的工作。原因很简单,先“减”掉工作,你就从工作场景转变为在家闲散的场景,场景变换会极大影响你学习的动力,动力降低,自然就很难坚持下去。同样的道理,在养成习惯上也是如此,保持生活不要有剧烈的变化,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条件。先不减少玩的时间,而是利用平时的碎片时间读书,等你碰到一本喜欢的好书,就会有“放不下”的强烈冲动,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占用原本玩的时间看书了。如此几次,读书的习惯想不养成都难。所以,大到企业转型,小到个人转型,都可以用“先增后减”的思路去规划和执行,尽力减少阻力才能增加转型的成功率。2019.04.13


雾风的幻想